在經濟學理論里,有個比較悲劇的理論,劣幣驅逐良幣。當“最低價中標”這一原則出現,就會導致那些做工精細、材料優質的乙方,很難拿到項目,而那些以劣充好的乙方,拿項目嘩嘩的。進而工程質量越來越差。
在房地產領域,越是大的房企,招投標過程越嚴格,在“使用方”與“采購方”剝離的狀況下,難免出現最低價中標。為了避嫌,使用方(譬如設計部、工程部、營銷部)不能參與議標過程,而采購方(譬如成本部、財務部)來面試乙方。
采購人: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
事實上找一家合適的供應商,真的很難,同時擔心自己上當受騙;我們也知道最低價不可能采購到好的產品,享受不到優質的服務,但是有時候即便給了一定的利潤空間,供應商還是沒有把事情做好。
供應商:“低價必死”到底是真是假?
“低價必死”,就是你價格太低,服務質量就跟不上,進而沒有人愿意與你合作,是個惡性循環。但是,在競爭行業的另一句話“寧可累死自己,也要餓死對手”,作為一個乙方,寧愿相信“低價必死”,因為有些對手確實在破壞行業規則,以低價格、高回扣、刷數據,在惡意蠶食我們的良性市場。
很多供應商抱怨地產行業是一個相對保守的行業、在同質化嚴重的行業,我們努力改變這種被動局面,對產品進行創新,但是實際上也就是少量的開發商才會適當考慮一些創新產品,大部分地產公司依然還是選擇使用多年前的產品或技術;
另一方面專業的采購人員太少了,懂行業的人也太少,只能考慮價格,無法對材料、使用情況及售后有更充分的考慮,即便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和高性能的產品,但是往往因為價格原因導致無法中標,無法滿足開發商成本控制要求;于是為了中標,就只能犧牲利潤,犧牲服務,最后服務不好,還被開發商嫌棄。所以沒有好的價格,沒有一定的利潤,最后怎么可能提供優質的服務。
其實雙邊用戶都認為最低價是不合理的現象,但實際上這個現象依然在很多場合發生,這其中有些原因:
原因1:采購人員不是萬能,不能覆蓋所有行業的專業度,因此能看到的,只有一個數字!而且,數字的相對比較直觀判斷,不夠專業,無法了解供應商的原材料、生產、管理等各種成本結構,無法去測量這種成本,但又擔心被供應商給坑了,所以每次談判就是不停地壓價格,壓得是在無法降低價格,才對最終價格似乎感到滿意。
原因2:市面上的產品同質化太嚴重了,或者采購的產品是“大路貨”,價格判斷變成了最重要指標。因此價格成了唯一選擇的依據;
解決方案是什么?
問題背后的本質就是開發商與供應商之間缺少的是信任,信任是建立在專業、誠信的基礎上,因此需要雙方一起努力來建立,只要有一方不走心,另一方面就立馬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。最后只能分道揚鑣,最終只能陷入惡性循環。
其實開發商在選擇供應商時,與其說是看產品,不如說是看人品。如何讓甲方對你的產品有信心?對銷售團隊的人品有信心:讓采購商選擇你的不僅僅是企業,還有銷售團隊的品德和專業能力。因此可以做好以下幾個方面:
“顯性化”的價值
眾所周知,價格是供需合作中最敏感的部分,但是你提供的價格一定要低于你提供產品的價值,否則沒有人愿意為此買單,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物有所值,物超所值。
另一方面就是“高價的高價值要有顯性的表現”。要理解這句話,首先要知道“采購人員不是在為公司討價還價,而是在為小業主討價還價,爭取低價;如果是高價值的產品,小業主也有可能愿意給甲方更高的評價和更多的金錢,現在的市場環境中,如果高價的高價值不能有顯性的表現,那么甲方可能只愿意接受低價合格產品。
有“信心”的質量
產品質量是否符合、達到各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,這是任何產品都要滿足的基本條件。其次,產品是否過硬本質是要圍繞客戶產生價值,而不是為了宣傳而宣傳,不是為了專業而專業。要地產開發商實際需求的角度出發,切實實現產品的使用價值,降低使用風險,所有價值要直觀可見。
有“安心”的服務
“服務”是走心的最后一條、最重要的一條,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條。不僅要上升到公司戰略層面,更是要有一套可落地實時的機制來確保服務能滿足用戶需求,另一方面用鍥而不舍又善解人意的服務獲得訂單,用持之以恒又踏實認真。
有“誠信”的做事原則
在于開發商接觸的第一次,你的誠信行為不管是歷史還是未來的都將會被開發商看重,因此一方面需要收集和沉淀一些數據來傳達自身“誠信”,這也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對供應商的訴訟、棄標、合同履約情況等行為信息如此看重的原因。建立供需關系是需要走心的,用“放心”、“用心、”安心“構建的一段聯系,才是長久之計.
![]() |